文化漫谈>都市青春>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 > 第一百三十七章 釜底抽薪美人计
    连家鱼楼,其鱼鲜之味美,连当今天子吃了都说好。

    据说开业当日,那位在后宫备受恩宠的杨贵嫔,都曾遣人来道贺。

    二楼,临街竹清阁,香气四溢。方桌上,瓷盆内的水煮鱼,还在冒着热气。

    夹起一片肥肥嫩嫩白花花的鱼肉片,那滋味,鲜美得很!

    佐一盅小酒下肚,望着窗外上元佳节的热闹景象,真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。

    推杯换盏几轮过后,虽说因为煤球炉子一事而心有顾虑,不过对于已近花甲之年的黄裳来说,兼任着翰林院修撰身份的他,也是见过不少事儿的主,并未将心中所思所虑道与张洪和魏贞来听。

    要知道,位卑权重责任也重的翰林院修撰,因为担负着修国史、记录皇帝言行、与皇帝商讨一些国策方针及协助皇帝起草诏书的职责,一般都是状元才能担此重任。

    而黄裳,他不过是永乐十年的庶吉士而已。

    一直到了九年之后,也就是永乐十九年,黄裳才被提拔为检讨庶吉士。

    别看只是在庶吉士前面加了“检讨”二字,但仅仅只是这么两个字,至少可以说明一件事。

    那便是,黄裳他本人,在同僚和天子那里有了“认真、细致、刚正不阿”的为官做事印象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,再加上自身能力也很强,宣德七年时,自从考上进士那一年算起,在过去二十年以后,同进士出身的黄裳,终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,在年度考核中得到了“考最”政绩评语,以此晋升为翰林院修撰,成为了皇帝的身边人。

    先前,如若吏部尚书王直没有大的改变。那么黄裳此人,便是王迪挑选出来的吏部尚书候选者之一。

    之所以选他,一是因为此人这些年以来的政绩斐然,确实可以担当此大任。

    二嘛,王迪是看重了他敢拿自己人开刀的莫大勇气。

    正统十一年冬,当初身为浙江道监察御史的黄裳,代天子巡狩之际,曾上疏言及当下朝中有不少御史和给事中,难以堪当大任,希望吏部能从严把关。

    至于其中的原因嘛,无它,唯升迁乱尔。

    上面的人,说你行,你就行,完全没有严格按照考评来甄选人才,导致纪检队伍的素质,相较于永乐年间,整体下降了很多。

    瞧瞧人家,在巡视地方查处地方贪官的同时,还不忘了深究一下其中的根本原因。

    当然了,也是因为此事,黄裳遭到了诸多同僚的弹劾。能与他走到一起的,能力暂且不说,至少秉性这一块,刚正,是绝对跑不了的。

    是以,心里藏着事的黄裳,他这边选择了静观时变,想看看天子的新政,是否真如满朝文武说得那样,照顾到了大明朝的所有子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