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漫谈>网游竞技>大明: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> 第二百一十九章 迁都跟打安南,先进行哪一项?
    如今进入詹事府的人,很多都已经算是高龄了,在这等了方世玉最少半个时辰,还只能站着等,就算是生活水平比穷苦人家强一点,但年纪到了,身体素质也跟不上了,幸苦是自然的。

    “天雷王殿下宅心仁厚,我等敬服!”

    几个大臣顿时感激涕零,这些人都是文臣,自然不如武将。

    方世玉也懒得废话,直接开口问道:“六部的人都到齐了,有什么情况要汇报吗?”

    方世玉哪里想到,朱标病倒了,老朱头直接把这烂摊子丢到自己身上来了,想了一晚上也没想明白,自己接手了这个烂摊子,能干点啥。

    话音落地,户部尚书赵勉当即回到:“殿下,近些年来,大明倒也算得上是国富民安,风调雨顺。尽管因为陛下将天下良田收归皇庄,推广摊丁入亩的新政,导致各地士绅门阀多有不满,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不少造反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但再老百姓的配合之下,无不偃旗息鼓。可这黄河水位近些年来,却是连番上涨,开封府,济南府等多地的官员纷纷上报,希望朝廷能拨款赈灾,疏通河道。”

    方世玉愣了一下,赶紧点头道:“不用站着,坐着说就行。黄河的水患问题,不只是咱们大明,历朝历代,都深受其扰。这么久也没见有人拿出什么好的治理方法来,纯靠人力,怕是无解。本王倒是有个问题,希望诸位能解惑。”

    欧洲人说黄河是中国之害。其实也不尽然。黄河也曾有利于中国,前期的黄河对中国有利,黄河到后期才对中国有害。

    黄河的水患据史籍记载,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时,即鲁宣公七年,此时进入春秋时代已有110年,当时黄河北岸有卫国。卫国是殷商的故墟,《诗经》上形容她“淇奥绿竹,淇上桑田,桧楫松舟,泉源考盘”,是一个美丽的水乡。春秋五十年左右,卫为狄所灭,由于狄不谙水利,黄河决堤频频,农田水利失修,所以经常发生水患。

    到魏文侯时,有西门豹、史起等专家起来大修水利,使这一带的人民仍然可以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至于历史上第二次的黄河迁徙,是在汉武帝元光三年,距周定王五年。此次黄河所以发生水患的原因,是由于战国以来,各国的长期战争,大家竞筑堤防所致。汉代贾让曾说:“堤防之作,近起战国。壅防百川,各以自利。”当时齐、赵、魏各国竞相筑堤,使河水游荡无定,水去时固然成为肥美的耕田,大水时至则漂没而竞筑堤防以自救。

    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。如赵肃侯决黄河之水以灌齐、魏的军队;梁惠成王时,楚国决黄河水以灌长垣;赵惠文王决黄河之水伐魏,造成水潦;秦时引黄河水灌大梁城,使城倾颓。

    此时亦有壅塞水源以害邻国者。《战国策》记载:“东周欲为稻,西周不下水。”故秦始皇主张“决通川防”。

    由于战国时期多战争,水利失修了,黄河河道被破坏了,也就造成了西汉时期的严重水患。要到东汉明帝时,王景治河成功,从此黄河平息水患。由于此时期的政府对沟洫河渠,时有兴修,因此对北方的经济文物促成兴盛。

    此后黄河造成水患,始于宋代,下溯至元、明、清三代而千年不绝。由于没有搞治河的工作,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因此逐渐衰落。

    宋代之黄河水患,起因于唐代以后之藩镇割据。当时黄河水灾横亘千里,由于当时四分五裂的藩镇,大家尔虞我诈,互相掣肘,根本无法合力共治,只有任由河水溢决,迁移城邑以避之而已。因此,黄河下游两岸的农田水利在藩镇统治下,失修特多。

    又加上五代时,黄河两岸梁、唐对峙,为了军事上的需要,在梁贞明四年、龙德三年及唐同光二年,曾多次决河,到宋代时,黄河水患遂急剧发生,造成了黄河下游一二千里的河床,多次的迁徙。辽亡金兴以后,黄河仍常有溃决。元代黄河大决,河水遂自淮水流入海,造成此下之不利。

    自春秋到清末,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。感兴趣的可移步左着的话查阅,就不放在正文了。

    周定王之后,沟洫不修,遂造成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患。黄河水患的两大成因,在于河汛时期水量突然暴涨,以及水中挟带泥沙量太多。上两者,主要是中游山西、陕西、河南诸省支流所促成。

    至于开浚运河,目的在为漕运。但对于北方原来水利,却有损无益。隋炀帝开汴渠,沟通了黄河、淮河与长江,促进南北水运连贯之利。但正如宋代丁谓所分析,炀帝将幸江都,遂分黄河之流,左右筑堤300多里,因此造成散漫无所之水患,使陕西、河南一带,尽成泥浆卑湿之地。